当《半衰期》被译成《半条命:智斗怪兽》
内容速读:
时光荏苒,距离《半衰期》首发已经过去了22年。上个礼拜,我给《绝望与希望:〈半衰期:爱莉克斯〉的幕后开发故事》这篇译文做编审,为行文准确查证了大量资料,以订正当中的译名和史实,它不仅带给我许多久远的回忆,也让我很想再谈谈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:“Half-Life”这个词儿,我们该叫它“半条命”还是“半衰期”?后来,甚至敢于站出来管这个游戏叫“半衰期”的人反而成了异类一般,已经不被许多人理解了。
时光荏苒,距离《半衰期》首发已经过去了22年。在漫长的时光里,你很难统计这个系列游戏到底有多少粉丝,也许不经意间你就会碰到一个人,跟你赞美莱温霍姆多么令人难忘、17号城市多么令人神往,也吐槽G胖多么不思进取以及奥美电子多么不干人事儿。
上个礼拜,我给《绝望与希望:〈半衰期:爱莉克斯〉的幕后开发故事》这篇译文做编审,为行文准确查证了大量资料,以订正当中的译名和史实,它不仅带给我许多久远的回忆,也让我很想再谈谈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:“Half-Life”这个词儿,我们该叫它“半条命”还是“半衰期”?
如果我们不去纠结这个系列游戏历史上盘根错节的那些奇怪谬误,仅仅从游戏的背景和内涵来看,这本不是个问题。可是,因为不经意的翻译错误、媒体及灰色产业链条上的巨大惯性以及不负责任的代理商,这个问题被搞复杂了。后来,甚至敢于站出来管这个游戏叫“半衰期”的人反而成了异类一般,已经不被许多人理解了。
这就是这个世界的魔幻之处。
■ 闭环
《Half-Life》是1998年问世的科幻题材第一人称射击游戏,由Valve Software开发、雪乐山发行。故事发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里的黑山研究所,一次异常物质实验意外引发了“串连共振”(Resonance Cascade)现象,打开了地球与外星星球Xen之间的传送门,导致Xen的生物被传送到地球上,为害人间。
美国海军陆战队派出特别部队前去消灭从异星球过来的奇怪生物,同时要杀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灭口。玩家扮演理论物理学博士戈登·弗里曼,一边躲避追杀,一边试图关闭传送通道,还要面临神秘人G-Man的全程监视。
如果你大概知道这个故事,显然知道游戏的名称(包括后来一系列资料片的名称)都取自物理学名词,这是毫无疑问的,那“半衰期”怎么就变成了“半条命”呢?
问题的根源来自几方面,其一当然是偶然的错误翻译。22年前是个翻译软件还不够流行的时代,坦白说,大多数游戏从业者的英文也不够好,游戏媒体、为游戏媒体供稿的作者、游戏论坛里的主力军们不求甚解,导致了这个奇怪的错误。
这种情况在其他许多游戏身上也发生过,比如说《Vampire: The Masquerade》这个游戏,一度被译成《吸血鬼:化妆舞会》,当明白人越来越多,在核心爱好者的推动下,译名也就渐渐变成更准确一些的《吸血鬼:避世》或者《吸血鬼:避世救赎》——至少,大家都知道“化妆舞会”是错的,这没什么异议。
《吸血鬼:避世》的例子能够大概纠正回来,要仰仗于这个游戏的不够流行,《Half-Life》则完全不同,它的人气和讨论度居高不下,在网络论坛里常常被提及。而且,在盗版横行的年代,盗版商们同样不求甚解,他们只会选择一个比较流行的译名印在盗版盘的封面上,推向市场,为的是自己的产品好卖。
本来,错误可能在正版引进时得到纠正,但你们也知道,在“老头滚动条”风行的年代,我国的大型游戏代理商多半也是不靠谱的,稍微认真一些在做汉化、有相对专业和负责任的汉化团队的厂商几乎没有,何况代理“Half-Life”系列游戏的厂商还是不靠谱中的不靠谱——奥美电子有限公司。成立于1996年的奥美电子主要业务是游戏代理发行,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前后10年里,它在中国大陆地区代理发行了一系列欧美单机游戏大作。
从游戏阵容上推测,奥美当时与维旺迪集团关系密切,维旺迪又是暴雪娱乐与雪乐山的母公司,因此暴雪的产品线几乎都被奥美电子引进大陆地区发行;雪乐山发行的游戏,主要是“Half-Life”初代以及相关的资料片和模组(比如《反恐精英》),也被奥美陆续引进。奥美在巅峰时刻几乎垄断了大陆地区一半的单机正版游戏份额,按影响力类比,奥美电子是如今腾讯、网易一般的业界巨擘。
今天,你当然无法想象腾讯或网易的游戏官网设计简陋、毫无美感,可是,奥美发行的所有正版游戏都以丑绝人寰的美术设计著称。美工敷衍了事地把游戏中文名字写在游戏包装盒上,字体丑陋,且时常遮挡住原有的英文Logo和艺术图案。
那个时候,很多人买正版游戏不是图着玩,大多数人是为了收藏,结果买了奥美的游戏,即使是价格不菲的典藏版,到手打开一看就像是买了盗版碟一样粗俗不堪,加之奥美的售后也问题很多,不断有玩家上网去吐槽,奥美的名声很快就臭了。2002年,奥美甚至曝出了将CD Key重复使用的丑闻,致使正版玩家无法获得唯一CD Key,从而不能正常在暴雪战网上进行游戏对战。
一家行事如此敷衍草率,甚至违法违规的公司,也就别指望它有什么心思真是放在游戏上的。在奥美电子代理的时代,《Half-Life》被官方地译为了《半条命》,准确地说,不要笑——应该叫《半条命:智斗怪兽》!
行了,就这样,“半条命”这个名字完成了它从野鸡到官方的身份转变。到这里,一个错上加错的闭环形成了:游戏作者和媒体没有把关严守,导致错误的译名泛滥;媒体和网络论坛再持续发酵,让错误的译名不断重复,建立品牌效应,直到它被官方扶正。
■ 洗白
当错误发生的时候,没有一个链条是无辜的。但如果追究错译的责任,作者可以赖给媒体,媒体可以赖给网络,网络可以赖给发行商——毕竟“官方态度”最关键嘛。可是,为什么游戏要叫做“半条命”?以奥美的认知水平,他们大概也是不清楚的。
当一个英文半吊子的写手不查字典就把“Half-Life”译成“半条命”的时候,一个延续20多年的谬误开始了。让我没想到的是,在这之后的岁月里,这个译名的拥趸们还非常之多。为了给“半条命”辩护,他们打的“补丁”也一直在进化。
我曾在某盗版玩家云集的××论坛上与人论战“半条命”这个译法的不合理之处,最后引出了论坛的主人现身回应。这位兄弟当然是“半条命”的铁杆支持者,他自己亲口说,他坚持使用这个名字的理由是这样两条:
1.“半条命”被当时的正版代理商奥美电子所采用,具有合法身份。
2.“半条命”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译名,比喻在这个激烈的FPS游戏里,玩家们血拼之后“只剩下半条命”。
你知道这当然不值得一驳,在讨论合理性的时候强调正当性,本身就十分虚弱。尤其是,“Half-Life”系列以剧情和巧妙的解谜元素著称,激烈程度远不及同时代的《毁灭战士》或是《雷神之锤》,如果把“Half-Life”比喻成“激烈战斗后只剩下半条命”,那么那些高强度、快节奏的FPS游戏是不是应该改叫《没有命》才贴切呢?
可悲的是,“半条命”的故事延续了很多年。2004年年底,《半条命2》正式发售,中国大陆地区的代理仍旧是阴魂不散的奥美电子。这一次,也许是出于Valve对游戏本地化的全新要求,奥美不但将《半条命2》的游戏内容全部汉化,还找了上译厂的著名配音演员们为游戏角色们全程中文配音。这项工作原本是本地化领域划时代的一件大事,看起来好像也下了血本,最终却被奥美机翻风味的汉化文本毁掉了。
在整个游戏进程中,如果你开了中文语音,那么可以说听到的全是中文,看到的全是汉字,可有些话你会看不太懂,甚至只看中文搞不太明白游戏里到底发生了什么。按我的理解,汉化组的工作大概是这样展开的:他们先将所有英文扔进机翻软件里,导出一份粗略的文本,然后把那些太过分的话又润色了一遍,但是没有代入游戏中去充分测试,检验上下文,以至于游戏里的不少对话远远不止是翻译腔太重,而是像鸡同鸭讲,驴唇不对马嘴。
很多玩家不得已打开了英文字幕,或者把字幕改成繁体中文,勉强对付着打了下去(《半条命2》的字幕文件是个TXT文档,在Windows下直接可以打开)。而我更加怜爱资深的配音演员们,因为他们基本上属于拿钱办事,配音结束了应该也不知道自己配了些什么……
■ 考证
我知道反对者们已经嗷嗷等着反驳我了,甚至他们的理由我大概也清楚。第一条,就是“你改成《半衰期》那大家都不知道是啥了,将错就错呗,而且,游戏名称的翻译需要朗朗上口”。
游戏名字需要朗朗上口,这我并不反对,但在朗朗上口界,为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,如果考虑不周,那就很不妥帖,教训也是惨痛的。我国港台地区长期把《光环》译成《最后一战》,瞧瞧现在,都出到《最后一战5》了……
第二条反驳就比较厉害了,这个论据反复在关于译名的论战里被提及,并且被写在一些中文百科页面上。简单来说,就是官方性质的出版物《Half-Life 2: Raising The Bar》中提到过,“Half-Dead”(半死不活)是曾经被考虑过的游戏名称。因此,有人认为,“半条命”不能称之为误译,“Half-Life”的命名具有双关含义。
这条反驳的水平比朗朗上口要高一些,因为它好像抓住了翻译中的信达雅原则,还考虑了双关的取舍,看起来很有道理。问题在于,书里的原话是这个意思吗?
我打开了这本全美最大游戏攻略书发行商Prima Games在2004年出版的官方设定集,在第31页找到了这个观点的原始出处。
我把这句话放大,它是加布·纽维尔自己说的,权威性毋庸质疑。
G胖说:
“在为游戏选择名称时,我们试图建立一个标准:它需要契合主题、避免陈词滥调,并且令人印象深刻。我们集思广益,然后选择了‘Half-Life’这个名字。我们想要传达一种科幻感,一种更成熟的感觉,而不仅仅是追求一场射击大赛,它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更发人深省的东西……所以,就是‘Half-Life’了。我们思来想去,觉得很酷,我们也试过‘Half-Dead’行不行。(其实)我们考虑了上百个不同的名字,但‘Half-Life’是很快就蹦出来的那一个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:
1.“Half-Dead”是曾经考虑过的上百个名字里的一个,但绝不是正式被采用的那个,所以,“半死不活”含义的合法性无从谈起。
2.游戏的名字要传达“科幻感”,要有“丰富的体验”和“发人深省的东西”,所以,半条命?智斗怪兽?我快黑人问号了。
我们知道,在新闻界或是翻译界都有个“名从主人”的原则。新华社翻译外国人名、地名时有一套完善的标准,但如果“汉城”改名“首尔”,或是某个外国名人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,那么就算多么不情不愿,也应该在翻译时尊重主人的选择。在讨论“Half-Life”时也是同样的道理,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开发者们是怎么想的。
退几步讲,即使勉强推测当年G胖取名字时考虑到了双关这一层(请注意,这个前提也是假设的),那么他侧重的那一层意思理应也是更具内涵和科幻感的“半衰期”,而不是“半条命”。可关键是,如果要搬G胖语录当救兵的话,G胖在这段话也没提什么双关含义呀,不是吗?
你当然仍旧可以相信“半条命”是个伟大的翻译,也可以认为我对这段话的解读并不正确,可我也很想知道,如果“半条命”是对的,如果G胖的话被我曲解了,那1998年的译者们是如何事先预知G胖在2004年的表态的?难道是超时空的心有灵犀?
好吧,说到“超时空”,我想起了另一个哭笑不得的例子。史克威尔1993年出品的RPG游戏《Chrono Trigger》(日文名《クロノ・トリガー》)在我国港台地区被译为《超時空之鑰》,即《超时空之钥》。有些朋友不认得繁体字,把“鑰”字(“钥”的繁体)读成了“轮”,于是,很多人把游戏称为《超时空之轮》。实际上,游戏原名中的“Trigger”或“トリガー”跟“轮”的含义完全不沾边。
本来,今天的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已经正本清源,在《Chrono Trigger》推出手机版时把官方游戏名定为《超时空之钥》,但是有一天,当玩家打开App Store或Google Play,忽然发现它的繁体版名字维持不变,简体中文版名改成了《时空之轮》……
当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时候,反对者们其实还有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终极理由:游戏的名字和含义没有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游戏好玩啊!
很奇怪,既然名字没那么重要,您反对我干嘛呢?
值得欣慰的是,在2020年的今天,曾经不干人事的奥美电子已经倒掉了,Valve出品的全新“Half-Life”系列游戏的官方译名被定为《半衰期:爱莉克斯》,Valve在Steam上将这个系列的前作们改称为“半衰期”。越来越多的媒体同行也随着Valve的官方译名,开始把游戏叫回它原本的名字。其实不必再过多争论了,既然“官方译名”是可以拿来撑腰的,那么这一次,就继续让官方的力量发挥作用吧。
感谢拨乱反正的汉化者们。